7月13—15日,计算机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泉州,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分为两个目的:一是探访优秀校友,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二是探寻闽南文化,体验泉州民俗。
7月14日,计算机工程系暑期实践队首先前往石狮寻访校友余超群和陈福安。交流中,余超群告诉队员们,毕业后他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从事制作视频。创业至今,尽管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他仍坚持自己想做的,坚持自己要走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
接着,实践队一行前往陈福安的公司总部。在陈福安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他的公司,并在会客厅对他进行了采访。
大学刚毕业时,计算机专业的他专注于游戏开发,后来回泉州转行从事电子商务。创业初期遇到不少问题,合伙人退出合作、失败过、吃亏过,但他都坚持下来了。他建议现在大学生,如果有创业机会可以大胆尝试,也可以选择先到大公司磨砺、锻炼自己。他认为,其实商机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校里就有商机,这些商机就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陈福安还承诺,他会支持学校的大学生创业,也愿意回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告别了校友,实践队一行又赶赴南音传习所,享受了一场听觉盛宴。
7月15日,实践队来到了第三站——闽台缘博物馆。在闽台缘博物馆里,队员们了解到了泉州的多元文化,深深感受到闽台之间相近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随后,实践队一行还参观了位于涂门街中段的“中国十大名寺”——清真寺以及泉州文庙。清真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泉州文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大”,大到如同明代蔡清所说的“盖举闽之学宫,未有若斯之盛者”,居八闽之首;附属建筑多,少见的宏伟、繁复,占地百亩。泉州建这样规模、这样特别的文庙,体现了当时泉州“诗书弦诵之风”的兴盛,泉州人对于文化教育的格外热衷,以及对于孔子的敬仰和崇拜。此外,实践队一行还品尝了许多闽南特色小吃,如土笋冻、面线糊、四果汤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泉州有着更多元的文化,许多传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对泉州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计算机工程系 供稿)

校友陈福安与实践队员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参观闽台缘博物馆,感受两岸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