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阳光学院乔海曙校长在全省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
时间:2020-11-14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动员全省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更好地服务国家及福建省发展大局,11月1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的福建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我校校长乔海曙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与会发言的还有来自福建省社科理论界的代表性专家学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郑传芳教授,《福建论坛》杂志执行总编辑管宁研究员,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郭为桂教授,福州大学副校长黄志刚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长张华荣教授,福建社科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研究员。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邢善萍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发言。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林蔚芬主持会议。

会上,与会专家们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切入点,深刻研究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判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梦”等角度出发,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学术研究方向,畅谈学习体会,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

乔海曙教授以《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为题,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发展瓶颈和解决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

乔海曙教授认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新形势下,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他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科技领域自身的任务,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并长期持之以恒。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同时也需要企业和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这场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的变革。各级政府在政策层面应不遗余力扶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让其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还要吸引技术移民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进一步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当天的研讨会意义重大,关注度广,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受到福建日报、省广播影视集团等重要新闻媒体刊登、转载。

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有关负责同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福建日报社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及党员干部代表等参加会议。

福建日报报道链接:https://fjrb.fjdaily.com/pad/con/202011/14/content_45588.html?from=singlemessage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报道链接:http://www.fjtv.net/?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2382763

附校长乔海曙发言稿原文

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

乔海曙 阳光学院校长、教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继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之后,中央再一次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1.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始终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既是一脉相承,更是与时俱进。新形势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2.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建议》47次提到“创新”,并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列在12项重大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中央在编制五年规划历史上的首次。在展望2035年时,《建议》提到,届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把坚持创新始终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道远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但客观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仍处于一种追赶模式,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比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2019年日本研发支出占GDP比重3.5%,德国2.84%,美国2.84%,我国为2.19%,投入总经费并不低,但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全国高校全年专利授权数310276项,合同形式转让6115件,转化率仅1.97%,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

2.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在2020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中,我国(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共有14家上榜,8家公司属于金融领域,仅2家属于科技领域(其中之一是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作为制造业大国,具有顶尖技术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严重制约迈向科技强国。

3.对“卡脖子”的科学技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控力低。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的分工地位,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严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90%依赖进口,自给比例仅为10%。

4.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不相称。诺贝尔奖是科学最高奖项,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研竞争力,截至2019年10月,美国有381人次、英国132人次、德国108人次获诺奖,日本本世纪以来已有19个诺奖得主,而我国目前仅2位。诺奖非常重视从0到1的“元发现”,大部分都给到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正是我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三、全社会齐抓共管,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科技领域自身的任务,又远远超出科技界的范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并长期持之以恒。

1.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社会共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摒弃拜金主义,塑造健康的社会文化。在社会氛围上,推动科学家、教师成为最受尊崇的职业,而不是娱乐明星和网红,使高考状元不再扎堆经济金融领域。

2.从偏重技术应用到基础和应用并重。人类文明史反复证明了庄子的名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基础研究短期看似“无用”,但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基础学科发展,让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同时也需要企业和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这场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的变革。美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企业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

3.加强赋能科技领军企业掌控科技主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核心技术显然不是轻易能够从国外买回来的,要靠科技领军企业取得突破。各级政府在政策层面应不遗余力扶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让其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包括优先上市、税收优惠、重点项目资助等。

4.吸引技术移民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世界公认的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往往都是科技人才净流入大国,如美国通过不断修正移民法,吸引众多外籍科技和专业人才,充分利用这些人才所携带的技术、智慧和资本来加快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并制定了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顶尖人才聚集还会产生“溢出效应”,硅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分享到: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