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智能建造学院谭立新院长在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作专题报告
时间:2025-11-25    点击量:

11月23日,AI时代的人类学展望—2025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类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福建省高科技商会支持。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金力、中南民族大学校长刘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覃瑞出席并主持会议。

金力代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类学学会,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人类学是一门“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的学科,复旦大学始终将人类学视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阵地。今天的年会“AI时代的人类学展望”这一主题深刻内涵,寓意深远——“AI”是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让人类学研究在数据时代拥有了更精准的工具、更广阔的维度;而“爱”则是人类学的精神内核,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学科穿越技术浪潮、坚守人文本质的初心。复旦大学愿与人类学学会一道,继续推动人类学与AI技术、生命科学、艺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协同,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谭立新院长在会上作“新时代城市更新视域下建筑人类学思考与实践”专题报告。谭院长在报告中分享到,建筑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建筑与人、社会、政治具有复杂的交织性。建筑人类学主要研究建筑工程乃至土木工程的人类学属性与特性,同时研究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揭示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和方法。建筑人文与工程人文是指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价值,是建筑人类学研究内容之一。

谭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视域下的城市更新专业研究,要认真践行十五五《建议》中的“城市更新”与“好房子”概念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理解“好房子、好社区、好市政”是建筑人类学的追求,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谭院长着重分享阳光学院智能建造人才培养“3355”体系的实践。智能建造学院以“有担当、有价值、有热情”为人才本色;以“名人、名课、名品”为人才培养方法;以智能建造“4E1M”(智能结构工程师、装配式建造工程师、智能施工工程师、智能检测与运维工程师、项目管理者)5个核心岗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德智体美劳“五爱素养”(我爱我家、我爱能力、我爱体育、我爱美丽、我爱就业)为人才全面发展目标。

随后,谭院长还分享智能建造学院与马尾船政博物馆共研“船政-船-船舶”人类学专题项目的情况。船政博物院从1866年马尾船政建设开始,到马尾船厂时期,再到船政博物馆,前后近160年历史,对于船政文化的载体—各类土木工程及其科学技术,是智能建造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也是智能建造学院服务船政博物馆的载体。开展六个专题研究:船政项目各阶段规划与城市更新;船政工程建造科学与技术;文物保护与工程长寿命健康绿色AI智能运维;船政的建设管理与项目管理;船政教育教学与智能建造学院人才培养;船政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里程碑意义与价值研究。(供稿 智能建造学院)

分享到: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