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东南网:福大阳光学院陈沙麦教授:“三心”教育最可贵
时间:2014-01-14    点击量:

东南网:http://i.fjsen.com/2014-01/14/content_13332574_all.htm

陈沙麦教授: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文化传播系主任,福州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曾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部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福建省高校社会科学、福建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等20余项课题。曾任福建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高校马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高校德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交叉学科视角,研究青年群体、女性群体。

 

    东南网1月14日讯(通讯员 郑丽香)“我一直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根弦绷得很紧。”新年伊始,作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和文传系的系主任,陈沙麦老师又开始投入新一轮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紧张讨论和计划制定当中。“对于文科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社会人才需求是一个晴雨表,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更是应有之意。”但在这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话题中,陈沙麦老师却话锋一转谈起了她认为最可贵的“三心”教育:爱心、责任心、感恩之心。

“三心”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在陈沙麦主任看来,“三心”教育是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文社科系和文化传播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和实践应从“三心”教育开始。

    陈沙麦老师说她非常看重“三心”教育,因为她认为一个人具有爱心,才能友善待人,适应社会;具备责任心才能学会担当、自强自立;具有感恩之心才会遵纪守法、勤勉学习、成事立业、生活通融。“作为文科类的专业,“三心”教育其实是渗透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

    比如考试方式的改革,先从试卷开始,从闭卷到开卷,期末成绩是综合考评的,期末成绩占70%,平时占30%,考试的过程其实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这份自我责任心。

让学生爱上专业: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次陈沙麦老师去企业调研,一个企业老总跟她讲的一句话让她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员工到企业他首先培养员工对企业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

   “无论是专业还是课程,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热爱的过程,对课程对专业的热爱就是学习的驱动力。”

    2013年9月份以来,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开设了新型学科导论课,人文系和文传系则把学科导论化解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实习基地的专家、老总请进来介绍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例如船政、舆情、广告等,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所学专业前沿信息的捕捉,从而建立专业感情。

人才培养秘诀:专业社团的培养

    有人问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培养人才的秘诀是什么?他答曰:是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培养。耶鲁大学有一万多名学生,有250个社团,与人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说服动员能力等许多重要能力都是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培养。

    陈沙麦老师认为,在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方面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专业社团的培养。在人文系和文传系的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社团,如文化创意协会、心理专业协会和广告协会等,以专业社团为单位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学习和训练比赛,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种赛事,申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提供一个平台。福建省高校首部船政文化记录片就是组建了师生共9个人的专业制作团队才完成的。

    陈沙麦老师坦言她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概况起来就是12个字:实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宽就业。她再三强调,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一个奠定基础的过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同学们在踏出校门后能够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只有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地经营事业和人生。”

陈沙麦东南网.jpg

分享到: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