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阳光学院创办以来,卧龙山上走出了一群这样的“阳光人”,他们怀揣梦想,勇猛精进,用匠心守护初心,用奋斗书写青春,怀感恩回报社会。为充分展现阳光学院广大师生、校友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期我们将推出“我的阳光故事”系列人物专访,用细腻的笔触和多方位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录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爱的阳光人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一起用心聆听……
人物名片:
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教师,讲师、工程师,持有一级、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2009-2012年就读于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来院工作,主讲《土力学》《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地质》《建设法规》等课程。先后在《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建筑知识》《居业》等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福建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应用学科二等奖、阳光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自学,教师的“自我修养”
那段时间,如何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才是她钻研的重点。活化课程内容,课后布置互动作业,发动班委带头……经过几周实践,学生们终于在她孜孜不倦地打磨中,从漫长的寒假中逐渐恢复了学习状态。“这次疫情正好助推了学院一直以来想推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对于我们教师,也是一次’转型’的好机会。”不断钻研学习,是郑汉钦一直以来的好习惯。就拿入行来说,起初,她也没想到自己会从事土木相关工作。可正是这被调剂来的专业,她却越学越“上瘾”。

“万丈高楼平地起,既要有学土木的对上部结构进行准确分析,也要有学地质的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甚至要进行地基处理,二者都十分关键。”郑汉钦说,正是这份工作的“严肃感”吸引了她。考研、考证,郑汉钦不断汲取书里的养分充实自己。2012年,硕士毕业的郑汉钦进入阳光学院任职,成为土木工程学院里一名年轻讲师。对自己高要求的她知道,要授课,光有”纸上知识“可不行够。她一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边还联系、深入企业挂职,参与项目,锻炼自己的实战经验。忙碌中,她更不忘提升自己,考取了一级、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
教学,为学生未来“多想一步”
相信许多土木专业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一定要考证?
在郑老师这儿,答案是,“考。它们可以是你融汇基础知识的助推器,更是好工作的敲门砖。”
土木专业的证,不少有门槛且含金量高。“像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就是倒逼你把高数、物理等相关知识找回来,融会贯通。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前,现场资格审核需要提供毕业年限和工程业绩,只有通过审核了才能参加报考。在这个‘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时代,你若持有这些执业资格证,便容易被企业认可,也是你个人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郑汉钦说道。

实践,活用“资源”,让学生到现场去
如果说理论知识是郑汉钦为学生们步入社会打下的第一根桩,那另外一根更为重要的支撑,则是实践。这也是土木学院一直以来所强调校企合作的原因。
“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所更新,但是学校的教材因为出版周期的问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郑汉钦说,比如《工程地质手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近几年都有所更新。“如果学生们局限于课本知识,很容易与实际工作脱节。”

为了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接轨,她搬出了自家“资源”——她的丈夫。本为大学同学的丈夫现在在省内一家国企从事土木相关工作,他所在的公司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郑汉钦的学生们参与项目的“实践基地”,她老公也晋升为校外指导老师,协助郑汉钦带学生们到工程现场踏勘、调研,了解并学着解决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很多的校外实践基地,比如中建海峡、名筑建工、中化明达等。学院也鼓励我们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我自己也会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充充电。”郑汉钦笑道。

也正是因为她教学上的贴心,寒假以来,郑汉钦收到不少学生的信息。“现在才知道能坐在课堂里听课,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老师,真想快点开学,面对面上你的课。”郑汉钦说,无论线上线下,她都会一直和学生们一起,幸福学习,幸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