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阳光人物 >> 正文
【优秀教师】林冠伶: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有品质的陪伴
时间:2020-08-26    点击量:

人物名片:

林冠伶:阳光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同时具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谘商与辅导与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双硕士学位。

“当有了耐心、陪伴和理解,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好?”

2019年6月,林冠伶老师来到阳光学院,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虽然至今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她的学前教育之路早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了。从学生时代对儿童教育的实习实践,但现如今对大学生的传授教学,林冠伶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对幼儿还是对大学生,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有品质的陪伴。”也许是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关系,来自台湾的林冠伶老师讲话时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温柔。

林冠伶有一门课程是《创意绘本设计与制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她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补课。当学生问“老师这样可以了吗?”她就一遍遍地对学生说“我觉得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临近期末,林冠伶老师和学生一起策划完成了一场学期教学成果展。当看到学生们展出的作品时,学生们激动不已。“当老师愿意花更多时间来陪伴学生成长的时候,学生也会被感动。”她说,多数学生从刚开始连绘本都没有听过或看过,到最后真正能赏析和创作绘本,这个历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见,也体现了师生在互动中的成长。

“当有了耐心、陪伴和理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好?”临近期末考,林冠伶老师有一次半夜爬起来给学生写了一封很长的信鼓励他们。有名学生说她说:“老师,我其他科目分数都不高,但您这门课我成绩很高,因为您会陪伴我们去完成。”

教育不是一个公式,它是一个过程。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林冠伶老师对教育的感悟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她在本科阶段念的是台湾靜宜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研,考取了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因为课题研究的关系,林冠伶老师到台湾偏远山区做台湾少数民族幼儿书写语言的研究。当资料收集完时,刚好山上班级的老师要去生孩子,就问林老师能否留下来帮忙代课。

于是林老师又留下来代课半年。在这半年中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她。有一次她在讲到圣诞节这个主题时,她引导孩子们圣诞树要如何布置,树上要挂什么等等。没想到孩子们面面相觑,久久回答不上来。

后来终于有个孩子举手回答,他指着教室外面说:“树不就在教室外面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做一棵树?!”这个孩子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都用非常肯定地眼神看着他。林冠伶老师这时突然意识到,是啊!"树"在这一群孩子的生活经验中随处可见,为什么自己一直朝着心中的答案去引导着孩子?于是她教孩子们用废弃的纸箱或报纸去糊成一棵树的样子。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跟幼儿的生活经验应该是更加息息相关的。她开始自省,原来在儿童教育中我们经常存在很多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而非「以幼儿为中心」的适性课程,孩子的主动学习很难出现。

去年夏天,林冠伶老师第一次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到屏南县北墘村作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村里的儿童多数是留守儿童,刚到那里她就发现幼儿园没有洗手台。“怎么能没有洗手台呢?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洗手间要洗手,卫生习惯的建立,是学龄期儿童生活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她提议要搭盖洗手台。两个月后他们再到北墘村时,洗手台已经搭盖好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奶奶来到课堂上指责老师,由于频繁让孩子洗手而导致孩子感冒。

虽然幼儿园的老师再三解释给孩子洗手用的是温水,但关于要不要洗手的争执让林冠伶老师感慨不已:“教育理念是对的,但当实践工作跟现实中的状态有冲突时,其实很难去改变固化的东西。教育要因时因地,不是一个公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让学生自主表达,启发式教学才有意义

从国外来到阳光任教时,林冠伶听朋友说国内的大学生自主表达的意识很强,这点让她很期待。“大学生和幼儿的差别,是他们眼神告诉你的东西不一样。幼儿的眼神很少会出现自我放弃的色彩,很少有退缩和自卑的状态。”林冠伶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注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表达。“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不好而导致你们不愿意学习,那就是我的责任。学习是你们的责任,让我们一起为自己负责。”

林冠伶老师写给学生的信

林冠伶老师研究领域有幼儿韧性发展、心理情绪发展、华德福教育、质性研究法、叙事研究等,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多次开展《幼儿韧性发展之重要性研究——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等相关领域的讲座。她认为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当把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知识应用在课程上,就能得到及时的实践和调整。而教学现场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经过串接和梳理,就会变成下一个科研的主题。“这是对学生的引领,也是自我的沉淀。”

分享到: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