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杜云:中共党员,南京大学博士,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现任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全国民办高校马院建设协调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基地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州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特聘副教授。

长期以来,他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曾入选福建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课程《论语导读》入选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共享课;课程《思政课社会实践》入选福建省2019年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主编《中国梦 船政魂:马尾船政文化》入选省终身教育重点项目。任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系列丛书副主编等。


2018年思政和德育宣讲等总积分居福州市高校第一名、荣获福州市2018年度“读书明星”、课程被学生誉为“最好听”的党课……“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谈起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这位“网红老师”,同学们仿佛有夸不完的话。他不仅课堂“人气爆棚”,下课后也少不了许多“跟屁虫”围着他,大家都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学业、生活、甚至是感情问题答疑解惑。
这位80后年轻博士究竟有何魅力,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他的思政课堂。
知识重构古今智慧“为我作用”
“假如你是某单位新晋员工,恰逢同事聚餐,领导端着酒杯过来敬你,不能喝酒的你,此时该怎么办?”在杜云老师的思政课堂上,总用这样类似的模拟场景作为开场白。
“我身体最近不适,不宜喝酒。”
“我今晚要开车。”
当学生们七嘴八舌提出各种理由后,杜云总能给出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古人云‘君子不器’,我不能喝酒,为表示感谢和歉意,可以让我用歌声为大家助兴吗!”

“这样的思维,既能回避糟糕状况,照顾局面和氛围,成功实现‘软着陆’,又能展示自己的学识和特长,达到活跃现场气氛和转危为机的效果。同学们,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杜云思政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中外哲学思想,最大限度转化成鲜活的课堂素材来源,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艺术生们的课堂上,他会用“月映万川,洒在江湖,则随处可见”来解读他们所学的专业和创造美的理念;面对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会给他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道”;有志于毕业后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学生,能在他的课上听到古人用乡约和礼仪治理村落中形成的智慧……
“我们读古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从中获得现代生活的启示,更好的做一个现代人。”杜云将中外哲学看作是重要的战略教育资源,“活用”起来可以解释一切现象,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根本方法论。他认为孔子的“学”“思”结合是一个相当好的理念,通过“学”不断补给自己思想的养分,通过“思”将知识进行“为我”的重构,实现了学问输入、重构和有效输出相结合,最终达致自然而然的向外“发用”境界。

积微成著,教学素材“信手拈来”
想要对知识进行严密的解构、重塑,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拥有庞大的“知识库”和随时调取信息的能力。杜云老师坦言自己有一大技能,就是能在海量的藏书里,十秒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我常常会整理我的这些资料,这其实也是对我思路的一种整理,有助于我不断温故知新。”
杜云老师的手机里有一本笔记,记录了他日常阅读、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悟,有时候会临机记下他自己课堂中讲的很“爽”的内容,他将其称之为“日知录”。
“大量阅读经典,每本书翻开一次至少就有一得,这就是我得以重构知识、走上讲台的自信。”杜云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成为一名“迷人的”老师。

真正有魅力的老师可不能老是“念着稿子”上课。很早开始,杜云的课堂PPT就只是锦上添花的引导和点缀。受自己父亲影响,杜云从小开始,就养成了“无论什么场合都随时做好发言准备”的习惯,他脑海里的知识库,稍加思索便能轻易调用,并且非常有逻辑地完成表达。“我职业生涯中,还真碰到过几次设备坏了,或是PPT打不开的情况,但我们可是做好准备的人。”杜云笑道。此外,杜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留心日常生活,一些不经意发生的小事,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素材。他因公出差时见到一所大楼的修缮问题,就可以成为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的案例;他大学时期偶然路过的一家音响店,就可以为广编专业学子带去文化传播方面的启示。
立德树人,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持续不断的积累,方能成就这样充满魅力的课堂,也成为学生们当之无愧的人生导师。

团队培养,精心打造“学术共同体”
上下同欲者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他综合学院和教师个人发展,创新“传帮带”制度,力争形成“整体进步”模式,让个人发展,快于学校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在大伙儿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福建省重点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
杜云对团队的期许,就是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老师,要眼中有光,心存敬畏。“我们身后是数万名学生的未来,要考虑到我们开出来的‘菜单’是否匹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近年来,杜云带领团队打造“学术和命运共同体”。在教学方面,他们努力提升理论阐释能力,将思政课的政治性、学术性、趣味性和当代性有机融合起来,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构教学专题,提升学生参与度,推动教学改革,增强课堂美感和教学的有效性。2019年,学校评选12门“我心目中的好课程”公选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语导读》均名列前茅。此外,在校党委的指导支持下,杜云还组织学院教师撰写《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民办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辅导教程》等,团队还结合福建地缘特质,专门面向全校开设“船政文化”课程,主编《中国梦 船政魂——马尾船政文化》,成为国内第一本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大学教材,目前已获省级实践基地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