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炳峰,阳光学院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担任全国艺术硕士教指委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分委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专家、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民盟中央美院理事,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设计年鉴》编委,《国际时尚设计与管理》杂志编委,福建省包装设计协会副主任,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招贴设计评委,福建省第九百花文艺奖评委;获教育部虚拟示范中心项目1项(合作),主持省社科一般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作品入选12届全国美展等奖项达100余件;发表论文30余篇。
与翁炳峰的交谈过程仿若乘一只雄鹰飞越在两座高峰间的峡谷一边是豁达圆融的人生智慧另一边是对学术但行前路、无问西东的专注对师德近乎严苛的高要求“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德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参加阳光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
“我选择阳光学院最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了这所学校充满了朝气蓬勃的冲劲,这与我的个性不谋而合。”2019年5月,翁炳峰来到阳光学院,成为设计学院的学科带头人。翁炳峰与设计学院23名教师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了系统的考核。“我逐一、完整地听取了23名教师的课,全程认真记录;到了暑假,要求他们每人写一篇论文,我用了10天左右时间将所有论文逐字逐句批阅;同年12月,带领教师共同举办和参加学校‘首届设计学院教师作品展’。”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也让他们明白,教书育人要永葆学习之心,否则不进则退。翁炳峰抿了口茶,继续意味深长地描述了他喜欢的一幅画,那是画家勃鲁盖尔的作品《盲人的寓言》,画面里,一位后天性盲人在前方领队,后面跟着一队的盲人,相互扶持,最终一起走向险境的画面。

勃鲁盖尔作品《盲人的寓言》
说到这,温润的翁炳峰忽而严肃起来,“教师就像领路人,德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为范!攒足自身的‘硬功夫’,才是教师修炼的‘硬道理’!”待人律己,他都同样标准。
刻进骨子里的冲劲翁炳峰进入艺术与设计这一行,和他从小家族中从事艺术有关。“舅公早年在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从事漆画创作,画最多的是山水花鸟图。”那时的翁炳峰耳濡目染地爱上了漆画,坚持跟着舅公学艺。翁炳峰将从小对绘画的研习所得,转化到扎实的基础绘画上,高考那年,他以高分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设计。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知名高校教授艺术设计(视觉设计)。一路来,翁炳峰初心不改,始终秉持“设计为经济服务”的理念,思考、实践着。


前往多地高校开设专题讲座
“在我看来,设计是为生活、为经济服务的,你的所学要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教书育人的同时,翁炳峰不忘与一线设计市场保持无缝对接。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参与了福州市的晋安区花鸟、寿山石等“十大”市场、黄金大酒店、温泉大饭店、新都会财经广场等多个地标性建筑的装潢设计。当时的设计稿多是靠手绘,“我记得在做黄金大酒店案子时,手绘设计稿叠起来有近80厘米高。”现在回想,翁炳峰仍对手绘设计稿念念不忘,“尤其是定稿用的墨稿,若要修改,则牵一发动全身,这就要求创作者每次下笔都要深思熟虑,无形中培养了我的严谨。”在翁炳峰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休息”二字,他像陀螺一样,常年高速运转。如今,走在福州街头,四处可见他的各类设计作品。
设计作品组图








“作为一名设计专业教师,看不到自己的作品亮相面世,将会是一种遗憾。”他常以此要求激励自己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交谈中,他拿出了已出版的《见山集》。集子刊印了从他近几年部分面世作品,囊括视觉形象设计、徽标设计、产品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和综合设计全案,浓缩了翁炳峰他这一段奋斗历程。翻着、品着、忆着、说着,翁炳峰如数家珍。
工艺美术节是一个视觉艺术,以眼睛为主(所以首先是一个眼睛的造型),然后再加上“工”是G造型,“艺”是Y,然后福州是沿海城市,这块相当于地球,这块相当于和平鸽、海鸥,意思是欢迎八方宾客前来参加。这个9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节LOGO,是翁炳峰大学毕业后首个平面设计作品。“这个设计今天看来还不过时,所以我总强调要以超越当下20-30年的前瞻性来做设计。”

勿埋-整治雾霾系列海报设计
《勿埋——整治雾霾》系列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酒后勿驾车》作品获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画比赛一等奖,“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标志获“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最佳设计奖……翁炳峰教授荣誉等身,带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拿下了许多奖项,在外人看来,或许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了,但他依然坚持在设计创作的一线,这不仅源自他对设计的热爱,更是有股不竭的冲劲,像基因一样刻进了骨子里。凭着这股冲劲,翁炳峰大量的实战经验,像一束光照进了教学课堂。“未经时代检验的‘形式创新’‘艺术体验’是苍白的。实践与理论需要相互丰满、互相雕琢。”
将哲思融入作品和人生

如果说设计学帮助翁炳峰变得严谨,善于规划,那么哲学则使他通透、开阔。“我休息的时间不多,一旦停下来,就一定会阅读,尤其是哲学和美学的书。”
知识是无界的,西方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丰富和影响着翁炳峰的设计工作和为人处世。如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翁炳峰将它浑然天成地运用在各类LOGO设计中,“图形的线条、面积、色彩等因素都要考虑到阴阳之间的协调。”他认为,当代设计作品的审美从根本上需要哲学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表象之美、娱人之美,而是要追求境界之哲理之美,引发观者的心灵共鸣。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在博广的阅读、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多思考多总结,实现自我的积累与沉淀,才能为作品带来情感、思想、风骨与襟怀。

个人创作区域
在翁炳峰教授工作室的个人空间里,一张简易的行军床、两支画架、一张茶桌静静地立着,时间仿佛永久定格在这一刻的冲淡平和里。他相信“越是极简的环境越能让人去关注思想,与心灵对话,走向更深的思考。”就像他常说“做人要低调,专心做好自己的事。”
愿 景








部分获奖奖状及奖杯
翁炳峰已经为设计学院做好了5年规划。学院设置公共艺术(原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技术)、广告学(信息设计、文案策划)、产品设计(家居产品)等四个本科专业学科群。他将带领设计学院的教师们,以“设计为生活服务”为治学宗旨,加强对应用型专业的开发,加大实用性课程比例,以“马尾船政教育思想与设计研究”“AI+应用设计研究”“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研究”等学科方向为引领,不断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对接服务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勇敢攀登迎接最美的日出。如今的阳光学院,自上而下都在充满干劲地攀登,消极懈怠的作风自然没了生存的土壤!”翁炳峰计划今年年底,结集自己这二年满意的设计作品出版《拾光集》,既是对时光馈赠的总结,也将是以此为新起点,重新出发,展望设计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