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歆,阳光学院2009届英语专业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近五年已在SSCI、A&HCI、ESCI、CSSCI、北大核心等本学科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其中,在SSCI、A&HCI翻译学及语言学刊物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学之路是一条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不断奋进的过程。”在阳光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梁林歆作为校友代表发言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感恩,并对学弟学妹们深情寄语:“你们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学将是你们修德修身、自由翱翔的天空。”
作为一位从阳光学院走出来的年轻的85后博士生导师,梁林歆校友堪称阳光学子们的学霸男神。“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梁林歆解码了他的成功秘诀,“真诚与坚持才是一个人最有价值与魅力的地方。真诚与坚持,其实是我们待人处事的标准或原则,也是一份难得可贵的精神。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我们真诚与坚持地去做一件事,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与成果。”
以梦为马:不断认清并实现自我价值
梁林歆出生在福建三明,他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因为老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伟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一生。”梁林歆记得父母知晓他想成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后,专门为他买了小黑板和粉笔,让他在家就能当一名“小老师”。在梁林歆看来,是父母的鼓励和引导,支持了他的梦想,并用心培养了他各方面的能力,为他在追梦的道路上减轻了不少阻力。
为了实现当老师的梦想,梁林歆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考取了中学教师资格证,希望毕业之后能回家乡当老师。但是他后来发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就业大军越来越庞大,只有通过考研来提高自身学历及就业筹码,于是自己一心一意果断准备起了考研。
很多事情,坚持在做,结果就是一种“水到渠成”。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梁林歆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所属研究领域的热爱,之后又应届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梁林歆觉得这种热爱主要源自于身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学习环境引导。
他特别庆幸自己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处在一个优秀的班风、学风与校风之中。正是如此环境的影响,促成了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现如今,梁林歆不但实现了他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还当上了让父母自豪的大学老师,终是不负他们的培养与支持。梁林歆现在回头看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体会到这些其实也是人生阶段或者转折点所作出的选择,“所幸这些选择是正确的。”
他深有感触:“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应该是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苦有乐。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是‘认识你自己’,那么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清自己的喜好,认可自己的追求,认同自身价值的过程。”
上下求索:道路虽长态度为王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自己的话,梁林歆觉得自己是绿色,他喜欢绿色,“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代表清新、宁静、希望和生机,给人一种舒适祥和的感觉。”绿色的主色调也正是生机勃勃的奋斗拼搏的旋律。
从一个青春阳光学子成长为一个学术大咖,梁林歆认为主要归功于两点。
首先是明确自我定位。“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实力与能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梁林歆以自身经历实践了:成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追求成功,要摁住急功近利的心,要做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准备。”
其次是树立处世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正确的态度,一切都无从谈起。”梁林歆认为,凡事要戒骄戒躁,心平气和还要有耐压力。“正如海鸣威所说,打不倒我们的,都必将使我们更加强大。只有成长成一个坚强从容、内心坚定的人,品尝过风雨滋味后,这个美好的世界才是属于你的。”

做学术是否需要天赋?在梁林歆看来,天赋很重要,但后天努力更重要。做学术最重要的是需要两点,一是兴趣,二是能静得下心来。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或者缺乏什么特质,这些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正如,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为此,梁林歆将学术心得总结为六多: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记、多写,多看。看本领域及跨领域的书籍、期刊文章,开拓视野;多听他人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少走学术弯路;不耻下问,多问为什么,可锻炼脑力和主动思维的习惯;对学术选题多思考,特别是深度与理性思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笔记方式可锻炼对内容的总结能力及快速触发记忆点;最后,当然就是动手下笔写,勤写勤练。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翻译学,梁林歆很有自己的心得:“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那么,翻译学则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现象的新兴学科,从本质上来看是多语种与跨学科的,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较强的翻译能力与丰富的百科知识。”
梁林歆表示,翻译行业前景广阔,尤其是当下,高素质的翻译服务人才、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产品是一带一路内外联动的有效保障。“但这个专业特别需要平时积累,当然,没有不好或难学的专业,只有不努力的人。”梁林歆说道。
不负韶华:做最阳光的追梦人
2019年,梁林歆毕业十年后回到母校,他最大的触动是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化的山水校园美不胜收,处处都是风景。”在他心里,阳光四年的大学时光培养了他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能力,让他遇事时能独立思考,重视团结合作,久而久之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性格和品质。这未尝不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回忆大学时光,几乎是被学习的记忆充满。只有周末偶尔跟同学出去玩。大一大二有专门的自习教室,梁林歆经常跟同学三五成群约去教室自习,厚厚的一本英语词典都被翻烂了。
他还有提前预习的习惯,碰到生僻的英文单词都会提前查好写在笔记本上,晚上熄灯前都会把单词本再翻出来熟记,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他总是虚心请教老师那些学习时光虽然忙碌,但对于他而言十分充实。
“我很庆幸大学期间遇到了良师,他们带我攀登书山和徜徉学海,传授专业知识,让我获取胜任所从事职业的基本筹码。”虽然现在自己的工作很忙,教书和科研任务繁重,但梁林歆还会保持三五天写一篇文章的习惯,有什么想法就会直接写下来,每篇的篇幅一两千字。“写下来是一种梳理,抒发一种感情,过后会去看一下,收获很不一样。”
梁林歆表示自己很认同一句话是“梦想是用来实现的,太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他想对阳光学子们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这都是人生和成长的必修课。希望大家成为眼有星辰,心有山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逐梦人,在远行之路上更好地接近我们所期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