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阳光学院20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身高173cm,戴着眼镜,容貌娟秀,这个连续多次拿学校一等奖学金,曾被评为人文学霸君的高颜值女生,走在阳光校园里颇为显眼。

出发和归属:与心理学的神奇结缘
谈起如何选择了心理学专业,王玲归结于缘分:“小时候遇见的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或许就已经注定我与心理学专业一辈子的缘分。”

比起同龄人来,王玲发现她对周围事物和情感的敏感性更加强烈,“为什么我是现在的我?”“为什么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却每天离不开妈妈?”“为什么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丑的人?”这些问题让她非常感兴趣,探索和求知类似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她义无反顾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动力。在高考填志愿时,她把六个志愿都一致填上心理学专业,并且如愿跨进了心理学课的大门,用她的话说,就是“真正开始了一段神奇的缘分。”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尤其是当兴趣和专业方向有幸相结合时,这对一个热爱思考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心理学这个学科如此神奇,我想用更多的精力来探索这个学科的神奇!”在阳光的学习生活中,王玲的专业敏感性比很多同学强得多,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她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名列前茅,一直保持着专业前三的成绩,成为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君”。王玲在课堂学习和探讨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并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对此学科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求解的乐趣:心理变化所“看见”
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也充满未知和挑战。在大学期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未碰及的心理学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等,这些学科都以一种量化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可观察的实验过程及结构,这对心理学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

“我相信人是一个情感动物,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面对的抉择、糟糕的情绪、喜欢或不喜欢一些人或事,都在暗暗展现人的内部世界所蕴含的关系模式。”王玲介绍说,从一般化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可以通过脑电波、磁共振、问卷测量、访谈等手法,将这些存在于思维层面的现象量化成具体的数据,变成一种可控制的变量,形成一定的理论进行研究。这与她之前所接触的单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不同,并让她对咨询与教育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咨询与教育都十分强调人的关系问题”。
2018年8月王玲参加 “第十二届心理学家大会”,被心理学专家曾文杰老师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人的一生要解决三种关系,即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地球的关系”,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家所强调的“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的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体现。王玲开始了她的思考:心理学让人产生改变的过程是否可以通过相应的科学手段量化出来?目前我们国家及其他国家也正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通过测量仪器、脑成像等手段将这种改变变得“可见“。王玲希望自己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寻找更多可发展的资源,也相信未来的心理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蓬勃发展。
执着探索:像海绵吸水般快速成长
在业余时间,王玲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培训,如饥似渴学习心理学的各种知识。2017年3月她参加了《施琪嘉师徒班·精神分析一年制进阶课》—糖心理和Jon Sletvold、Doris Brothers“创伤以及基于身体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坊。这两个实践应用的课程活动让王玲获益匪浅。

王玲兴奋地介绍说,施琪嘉老师是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且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在他的课上可以听到很多的案例分享,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更好的理解每节课的理论。这个课的教材是使用《The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这本原著,相对于翻译的书籍,老师强调了很多关于阅读原著的重要性,这是她感触最深的地方。

除此之外,王玲还在很多个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学习半径,例如《精神分析引论》《沟通心理学》《走进内心深处的六课》《潜意识-泄露心思的无声告白》和《走近心理大师的诊疗室》等等。这些共读项目都是通过自己阅读原文加上老师讲解、在微信群与社员讨论并打卡等方式进行,王玲坚持了三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收获了知识,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与一批对同样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研读探讨,并摩擦出新的花火,这让王玲的大学生活多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除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王玲还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大会、第十二届心理学家大会和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等专业学术会议。“每次大会都给我们足够的机会与知名的心理学家近距离接触,并了解最前沿的心理学行业科研资料。”带着这些资料回校进行两课时的分享,也能帮助王玲在某个知识点上的认识加深记忆。
在大学期间王玲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提高专业素养、与人发展有关的领域知识。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阅读南希《精神分析治疗》《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等一系列丛书。
王玲介绍说,在我们的汉字文化中“心慌、脾气、胆颤”等词汇很好的体现了心理上的波动对人身体的影响,而在动力学领域把它理解成,症状的形成是为了替代某些涌动的暗流,某些心理活动不断发展,早晚会引起意识的注意。如果这些心理过程意外受阻,仍封存在潜意识中,就会诱发症状,因此症状起了一定的替换作用。阅读这些书籍引发的思考和见解,也同样推动着她想要继续深入探寻这些领域的奥秘。
关于未来
在大四上学期时,王玲就已经陆续收到了好几所国外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对英国诺丁汉大学最为倾心,并且选择前往继续深造。
“诺丁汉大学在英国有颇高的学术地位,院校的心理学课程也融合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我迅速提升核心的竞争力。”王玲对未来信心满满,并一直葆有最初的热爱和探索的勇气。她希望毕业五年以后,创立个人品牌,创建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心理服务机构,注重教育-培训-咨询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