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阳光人物 >> 正文
【硬核教师】“大导师”胡平:从“审判席”走向“三尺讲台”不改的初心
时间:2023-10-27    点击量:

人物介绍

胡平

法学院考证型大导师 互联网+实战项目导师

阳光学院法学院教师、三级法官

曾在基层法院从事民商事审判6年

累计审理各类民商案件

达1500余件

在《东北大学学报》《当代经济管理》

《理论导刊》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其中CSSCI收录3篇

北京大学核心期刊收录2篇

英文论文2篇

曾参加福建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建设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

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

指导多名学生境内外升学成功

和实现高质量就业

从办案法官到人民教师

“法院里繁纷复杂的案件,涵盖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成为一名法律人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不敢说替天行道,但求主持公平正义。”

作为一名在法律行业深耕14年的法律人,谈及初心,可以追溯到胡平刚识字起。“小时候我刚学习识字,就经常穿梭于法院、检察院的大院中,学着大人的模样阅读专业报刊,《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成了我的启蒙读物。”

报刊里的记载和法庭上审判的案件纷繁复杂,涵盖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她感受到这一件件案件看似“小官司”,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诉讼。胡平深感底层人民在追求公平路上的不易,立志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法律人便成为了她坚持不懈的追求。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于她而言,为底层百姓发声,维护法律权威尊严,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便成为了她一直坚守的初心。

高考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志愿都填报了法学专业,功不唐捐,她在高考中被东北大学录取,并有幸在大学期间遇到了一位实务与理论兼备的导师,带领她在课余时间穿梭于各个实务部门,让她有了很多参与到案件听证、立法规划、纠纷处理等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生动的专业实践让胡平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法律人的综合实力,大四毕业前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本校国际法专业研究生,硕士期间综合排名评比全年级第一。硕士毕业后,以笔试第三名考取河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

进入法院,找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的她在工作中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刚入职半年就被任命为法官助理,负责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并在2013年直接被评定为三级法官。接踵而至的各类案件让她在其间忙碌着,却也有了职业困惑,“除了有限的空闲时间让我鲜有余力在专业领域有进一步研究突破,也更是发现陆续进入行业的实习生个人能力与岗位匹配度非常低,甚至有些实习生的法学世界观也出现了偏差。”

相较于大学期间马不停蹄参与实践活动的自己,胡平很难再遇到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能熟练应用于实务的行业新人。她曾想,若有机会,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有法律梦的年轻人,把法律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为社会创造更实用的社会价值。

“阳光学院法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突出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这和我的理念不谋而合。”2022年5月,机缘巧合下,她将自己新一次的择业目标转向了教育行业,并在阳光学院的专业教师招聘信息中,看到了与自己初心和理念高度吻合的育人模式,她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投递了简历,从办案法官的“审判席”走向人民教师的“三尺讲台”。“从法学院到法院,再从法院到法学院,对于我来说仅仅是角色的转变,自己作为‘法律人’的初心也从未改变。”

“法官”上课初体验

脱下法袍、拿起粉笔,胡平对工作身份的转变过渡得还算自然。课余时间的她,一方面将自己投入与期刊论文的“面对面”,主动投入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另一方面她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上,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专业困惑甚至是起居生活。


“刚开始大家在课后会有一些交流,和我咨询考公、考研,或是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后来一来二去熟悉了,大家就畅所欲言的和我聊起来了。”有问必答地交流方式很快拉进了她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们交流愈加频繁,从课间闲聊延续到线上微信,从专业知识解答扩展到个人起居租房问题,学生们把自己课内外的真实感受,与专业又亲切的胡平悉数分享。

这样的沟通让胡平收到了很多学生有效反馈,她也借此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效果。“如何将实践融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如何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案件的处理带入课堂,更好地因材施教?这是在新岗位上,针对自己授课情况和学生课后反馈,非常值得我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她深刻意识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只基于课本理论,脱离社会实践,无法将知识点贯通、与社会接轨,为了避免这一教学困境,她选择再次以“兼职律师”的身份进入行业,她主动向学校提交“双流动挂职”申请,期待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双师型”教师,在最新的社会案件中寻找书本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契合点,以期将更多案件制作成“活页”教材,反哺课堂教学。

打好团队作战育人“组合拳”

近来,阳光学院推行导师组育人模式,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本科生在升学、实战、考证等提升方向中提供全过程的专属陪伴。具有专业学术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21名法学院教师发挥所长成立专业导师组,以大导师、专业导师、实战导师、成长导师、助理导师等五类角色分工,为学生提供法律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及研究生考试等多项课程讲授和课外辅导。胡平第一时间响应并主动担任大导师一职,负责导师组组织建设、教学工作统筹及相关实践组织等工作。


“考证、考研、考公,我们导师组的老师们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成果,借由导师组的模式来陪伴、辅导学生们,是很好的互动模式。”关于导师组如何更好赋能学生成长,胡平早早在心里有了清晰的规划。

学生们面对“中国第一大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望而却步,而组里的导师们都是考场“身经百战”的选手,那就组织导师们考试经验凝练成册,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线上考证贴士等形式,高效、精准地为学子们提供帮助;考研涉及跨校际信息互通,导师们主动开展“地毯式”搜索,透过同门师长、行业前辈找到学子目标院校,收集院校一手信息源,大大减少信息差造成的备考困扰;面对愈发激烈的公考环境,胡平和导师组成员们将重心放在公考岗位选择、技巧方法及难点突破上,为考公学子“量身定制”选岗方案,为他们提供从笔试到面试全流程助力。


2月,2023年考研笔试成绩放榜,胡平所带的2019级法学专业周婉婷笔试成绩参考往年可入围西北政法大学复试,但英语单科成绩靠近国家切线边缘让她心情忐忑不安。细致的胡平察觉到周婉婷的状态,一面透过人脉联络目标院校咨询招录情况,一面安抚她的情绪,引导其积极备战复试,并最终助力其被法学学子梦寐以求的“五院四系”学术殿堂顺利录取。“接下来,我们将建立良好的‘传帮带’模式,让考公上岸、考研成功或者顺利找到工作单位的学子,与校内学弟学妹结对子,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和导师组的精准帮扶,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法律不只是制度,法律也有温度,我们都要做有温度的法律人。”这也是胡平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不论是庄严的审判席,还是传递知识的三尺讲台,不论是法学教育,还是法律服务,她都执着于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律人。“虽然这条路注定不平凡、注定不容易,但也注定精彩,我一定会在这条有责任感的路上坚持到最后,也期待能够帮助更多同学在法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分享到:


官方微信